7月2日上午,新闻系组织开展“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本次研讨特邀著名传播学者、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原院长吴予敏教授主讲。活动由内裤走光
院长汪文斌教授主持,杨琳教授,院长助理张立教授、范晓莹老师,新闻系全体师生及各其他系所师生代表参与研讨。

吴予敏教授围绕“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的若干问题”进行分享,结合自身学术历程及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的时代语境,从“回顾:从传播学本土化到自主知识体系探索”“问题意识、对策研究和基础研究”“研究视角与变量关系”和“以中国为方法”四个部分深入分析了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及脉络主线,指出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及其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存在着科学主义和功能主义等“学科缺陷”,传统西方中心论的研究视野无法全面理解中国。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建立以中国经验为基础、以中国方法为导向的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之举。在直面本土实践的现实历程和学术观照中,我们能够发现真问题,做出真学问。他重点阐述了在传播学领域里如何“以中国为方法”的问题,指出近年来传播学研究日益重视中国经验的发掘,但是为了建设自主知识体系,还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在丰富个案经验和创新理论体系之间,先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以中国为方法,是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提升、概括和总结,是介于“经验研究”和“理论体系”之间的中介。只有在问题意识和研究规范之间、对策研究和基础研究之间建立起桥接联系,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才有可能。吴予敏教授强调所有的创新研究只有在跨学科合作中才能实现,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相比传统学科“隧道”推进式的研究模式,传播学始终都应遵循“广场”开放式的学术逻辑,多元交叉特色本就构成着新闻传播学科强大生命力的始基。传播学方法论的创新,也需要充分借鉴、移植、转化其他学科的成果。

与会师生积极展开交流互动。杨琳教授指出,有共同时代经历的学者对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的关系更加感同身受,在传播学引入中国引发巨大思想碰撞下成长起来的那一批传播学人,具有珍贵的总体性视野和广阔的交叉知识背景,今天的青年教师、硕博学子应该向老一辈学者看齐,培养一种宽广的研究视野和知识结构。牛耀红副教授表示,建构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要兼顾与世界对话、交流的维度;徐婧副教授以印度“后殖民主义”浪潮为对比,讨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共同的问题意识;张铁云副教授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就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能性面向提出看法。